绿满城乡入画来——景德镇荣获“国家森林城市”之际

来源: 发布:2017年10月12日 作者: 人气:1176

西城区人民公园

乐平市洪皓森林公园

副市长徐耀纯出席座谈会并代表我市接受颁奖

景德镇在线讯(刘瑞战记者邹宝盆)

市县互动

10月10日,2017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。景德镇市正式获批“国家森林城市”光荣称号。

荣誉的取得来之不易,这是对四年创森路的一次完美总结,是对全市上下为创森工作付出艰辛与努力的高度肯定。

自2013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启动以来,我市各级政府按照《总体规划》确定的目标和要求,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质量推进国家森林城市“四大体系”建设,针对我市创森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有关指标要求,着力推动实施“八大工程”,重点抓城乡绿化改善环境、抓通道绿化提升形象、抓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、抓资源保护巩固成果,山上山下双轮驱动,提质扩量全面推进,建设保护齐头并进,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显,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在瓷都城乡徐徐拉开……

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市域全覆盖

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,我市按照总体规划要求,把县(市、区)省级森林城市创建作为创森的一项重点工作,积极督促乐平市政府和浮梁县政府加大力度,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创建。经过县(市、区)各级政府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,2016年10月,乐平市、浮梁县顺利通过了省绿委办组织的专家组检查验收,2017年1月,乐平市、浮梁县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“省级森林城市”称号。市县互动,实现了省级森林城市市域全覆盖。

城乡联动

构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森林网络

在创森进程中,我市按照“绿楔聚心、全域统筹、三城联动、轴带开展、生态间隔、组团发展”的理念和“一核一星、三区多点、蓝脉绿网”的森林城市空间布局,坚持市域一体,城乡联动,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统筹推进创森“八大工程”,形成了以城乡绿化为基础、通道绿化为依托、公园绿地为点缀的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。

——城市绿化建设全面铺开。围绕“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”发展定位,按照“高定位、高标准、高水平、高品位”的要求,“规划建绿”,新建和提升了一批以高大乔木为主的城市生态公园和道路、河道景观带和入城口景观节点,不断提升城市绿化品位。“拆违增绿”,不惜血本,投巨资拆临、拆违、拆迁,进行了扩绿造景,增加城市绿量,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环境。“治乱还绿”,对闲置荒地、脏乱地块、城市山体、露土边坡进行了绿化、美化,减少了脏、乱、差等卫生死角。“建园享绿”,充分利用景德镇市城区现有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陶瓷文化,精心打造一批融生态、休闲、科普、体验、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创意园,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森林文化。近3年来,新建和提升改造各类城市生态公园20余个,街心花园和市民休憩园30余处,绿化建设面积893.76公顷;完成城市主干道绿化提升改造景观林带建设40余条,绿化建设面积121.73公顷。截至目前,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面积8600公顷,绿化覆盖率45.56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.86平方米,基本实现了以各类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分布均匀、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的目标;乔木树种面积比例80.05%,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36.87%,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乔木树冠覆盖率36.00%。

——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展开。始终坚持“绿随路建”,在建成景瑶线等一批绿化示范路的基础上,推进206国道、205省道等重点道路森林通道建设,完成绿化及改造长度352.02公里,实施绿化面积94.7公顷。其中,国道绿化景观林带建设90.6公里、面积14.7公顷,省道汪乌线绿化景观林带建设100公里,面积80公顷,基本实现了国道两侧绿化覆盖率100%,省道两侧绿化覆盖率95.83%。营建铁路防护林带面积46.0公顷,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建设面积48.9公顷。截至目前,全市实施道路绿化总长度622.64公里,绿化面积366.5公顷,道路绿化率达95.21%。同时,以昌江河、乐安河及主要支流两岸绿化为重点,包括玉田水库、月亮湖和翠平湖等水域在内,实施水岸绿化,建设水源保护林和风景林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完成绿化及改造长度467.24公里,绿化面积376.60公顷,全市水岸绿化率达95.55%。

——森林镇村创建全面展开。按照“乔木为主、片林为主、乡土树种为主”的要求,以全省“森林十创”评选活动、“森林城乡、绿色通道”建设和“绿色生态示范村达标”建设为契机,全面开展森林镇村创建工作。截至2016年,全市创建省级森林乡镇10个、市级森林乡镇38个、省级森林村庄51个、市级森林村庄441个、国家级生态县1个(浮梁县)、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、国家级生态村2个、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1个、市级生态示范村400个。基本形成了“道路河道乔木林、公园绿地休憩林、村庄周围风光林、平原农田防护林”的建设格局,村旁、路旁、水旁、宅旁等“四旁绿化”得到完善提升,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7.16%,分散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26.61%,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%。

双轮驱动

形成完整的森林资源保障体系

我市始终坚持造林与护林“双轮驱动”,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,积极开展森林质量提升改造,推进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综合防治,依法治绿护绿,珍惜保护好每棵树、每片林。

——公益林得以大力发展。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,并逐年增加补偿标准,实现了国家、省、市级公益林效益补偿同步。目前,全市共有生态公益林137666.7公顷,占林地总面积的39.4%。2014年至2016年,累计发放林农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1766.53万元。同时,严格落实封山育林措施,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优质林分55033.36公顷,森林资源稳步增长,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。

——森林质量得以全面提升。编制了《景德镇市低产低效林改造规划(2014-2020)》,以点带面推进森林抚育经营,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。近年来,共完成新造林8638.27公顷,新增封山育林5867.33公顷,低产低效林改造860公顷,森林抚育35733.33公顷,每年的新造林面积都以超过0.5%的速度递增。

——“青山白化”得以治理。针对中心城区周边坟墓对城市景观的影响,市委、市政府在加大殡葬改革力度的基础上,出台了《景德镇市“青山白化”治理实施方案》,各级政府全面开展“青山白化”治理工作,在坟墓周围营造生物防火林带,特别是各类景区、交通主干道可视范围内采取植物遮挡方式进行重点绿化。截至2016年,全市共投入用于“青山白化”治理绿化建设资金1800多万元,绿化面积522.39公顷。通过植物遮挡,美化了坟墓周边环境,改善了视觉效果。

——森林保障体系得以健全。编制了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》,形成了“总量控制、定额管理、合理供地、节约用地、占补平衡”的林地管理机制;成立了市、县、乡三级网络式林政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,出台了《景德镇市林政资源保护管理实施办法》和《景德镇市林政资源保护管理目标考核责任制》;完善了森林消防工作责任制,健全了督查、管火、扑救三支队伍,建立了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的责任落实体系;构建了网络化、全覆盖、无盲点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;加强了景德镇市生态环境和负氧离子的专项监测。自创森工作启动以来,我市直接投入用于森林资源保护的管理资金1.65亿元,其中用于护林员队伍建设及护林员工资投入资金2677万元,用于国家及省、市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1766.53万元,用于森林防火资金1439万元,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667万元。

文化驱动

 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

近年来,我市以“种树就是种文化”为出发点,将森林城市建设与陶瓷文化相结合,使植树护绿成为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,切实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文明意识,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。

——创新宣传载体营造创森氛围。精选了一批覆盖面广、群众参与难度系数小、影响效果持久的宣传活动,重点开展好“十大树王”评选、“十大陶瓷景观”评选、“绿满景德镇”书画摄影比赛、“全民义务植树”等活动,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生态热,提升国家森林城市知晓度,确保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5%以上。同时,加大对外宣传,在中国绿色时报、江西日报等中央、省级报刊完成创森专题报道,扩大景德镇创森美誉度,真正做到了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深入人心,形成了“创建为人人,人人来创建”的浓厚氛围。

——完善基础设施深挖文化内涵。坚持绿化与文化有机结合,注重“以文塑城、以文化林”,把陶瓷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森林城市建设中。自创森以来,全市累计投资214.03亿元,先后建成1个森林文化广场、12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、15条文化绿道、9处陶瓷文化保护遗址、7所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及展馆、11个陶瓷文化创意园(区),从生态康体观赏空间构建了全方位覆盖、多环节设计、多角度体现景德镇特色陶瓷的生态文化体系,充分展现和传承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、和谐共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化艺术。

——拓展传播渠道弘扬生态文明。积极推进“青年林”、“双拥共建林”、“结婚纪念林”、“青花林”等特色纪念林建设,广泛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。自创森以来,全市新增义务植树基地17处,面积约265.13公顷,累计完成植树1300万株,植树成活率90%以上,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.03%;全市参与林木绿地认建认养单位97个次、人数5536人次,绿地总面积213.55公顷、林木总株数83633株。开展了古树名木的全面普查,对全市15464株古树名木全部进行了坐标建档,实施了分级管理和挂牌保护,出台了《景德镇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》及《乡村古树名木保护公约》,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组织协调机制,加大了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教育力度,开展了“十大树王”评选活动,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古树名木的认知和保护意识。多年来,未发生一起古树名木盗伐事件,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%。

产业带动

  推动产业生态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

我市始终高擎“生态建设产业化、产业建设生态化”的旗帜,坚持产业发展服从和服务于生态建设,以“规模经营、节约增效”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,促进了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深度融合。

——建设大基地让产业生绿。在第一产业上,因地制宜,致力于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建设,让产业生绿。四年来,全市新建林木种苗花卉基地1338.07公顷,提升改建394.09公顷;新增油茶面积1540公顷,其中,高产油茶林550公顷;特色林果基地491公顷;新建茶园1726.67公顷,低产茶叶园改造765公顷,相应增加绿地面积4604公顷。

——培育大龙头让绿生产业。在第二产业上,培育龙头企业,致力于节约资源提效益,让绿生产业。围绕木材加工、森林食品、绿色能源、花卉苗木、森林康养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六大绿色产业,共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,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00余家。目前,全市现有林产工业企业300余家,其中,木竹经营企业119家、木竹加工企业174家、林产化工企业7家,形成年木竹加工能力20万立方米、林化产品年生产1万吨,全市年林业总产值65亿元。

——发展大旅游让绿色生金。在第三产业上,致力于巧借山水做文章,让绿色生金。全市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、湿地公园1处,省级森林公园5处、省级湿地公园2处,市级森林公园1处,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个,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个,野生植物保护区1个,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个,自然保护小区402个;林业观光园27个,农业休闲示范点22个,森林旅游特色乡镇16个,特色旅游村庄95个;5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1家,4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5家,3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10家,2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2家。2014年至2016年,全市生态旅游人次累计达9563.88万人次,生态旅游收入累计达816.54亿元。(来源:景德镇日报)